乐文书包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章 治世之纲用法治代替心治(第1页)

韩非子反对儒家的“仁爱”学说,主张法治。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自私的,仅仅怀着孔孟所宣扬的“仁”“诚”之心是远远不够的,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他反对心治力倡法治的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体现。在如今依法治国依法治企的时代,仍有积极的意义。

管理要轻心治重法治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韩非子·用人》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

从古到今,治国管人是用人治还是用法治,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在管理理论中,儒家和法家的理论影响是很深刻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主张人治,而法家主张法治。“法治”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与儒家进行论争的焦点。法家是继墨家之后反对儒家最有力的一个学派。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法家与儒家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对立主要就表现为“法治”与“礼治”、“德治”、“人治”的对立。法家的“法治”要求“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同维护贵族世袭特权的“礼治”是对立的。法家主张“不务德而务法”,认为只能“以力服人”,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同“以德服人”的“德治”是对立的。法家强调治国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把“人治”说成是统治者随心所欲的“心治”或“身治”。

君子者治之原也。

——《荀子·君道》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夺与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则是同功而殊赏,同罪而殊罚也,怨之所由生也。

——《慎子·君人》

事实上,儒家重人治,也不忽视法治;法家重法治,也不轻人治。法治是同人治并列的两种基本的治国方法,两种方法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都希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人治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我国的封建社会,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去进行国家的统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人治”与“法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该有所偏重。秦始皇制定的法都是顺着他的意志的,秦始皇超越任何“法”,“独断”一切,表面有“法”,但无法制可言。秦始皇习惯“任心而行”,秦朝中央百官处理政务只有看他的脸色行事,倚“上”不倚“法”。秦朝虽有对地方官吏的法律约束,但这些条件都概括力不强,因此很多律外情况只得让地方官吏另行决断,导致官吏们不同程度地进行人治。秦还将法推向了一个极端,动辄严刑峻法,赭衣塞路,终于使不甘受专制高压统治的人们揭竿而起,秦只存在了数十年就被推翻了。秦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专横,独行。表面是“人治”与“法治”的结合,实际上是纯粹的“人治”,是暴政。他的偏重偏向了极端。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以李渊为首的关陇贵族官僚集团,在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反隋,唐初君臣都亲身经历了隋朝由盛到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他们认识到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因此,“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在“先存百姓”的思想指导下,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为此实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并据此确定了法制的指导思想。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在这时代中,统治国家最主要的是人治,唐太宗在统治的同时还主张法令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立法时要慎重,一旦立了法就要坚决执行,不能轻易改变和废止。唐太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还是偏向于“人治”,但他依循“法治”,顺应民心,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利,也就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伟大篇章。

人治依靠的主要是个人,但个人又有能力水平、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形态等密不可分,所以在现实条件下单靠人治来管理维持社会秩序是有很大不足的。从历史上到现在还没有哪个国家能达到彻底实施人治的程度。

法治也有其不足之处,很多法因为缺少了很多可执行性,人治的色彩还相当浓厚。与法相并存的是权力。因为没有把人的很多劣根性的东西考虑进来,执行难,监督难,难免会出现权力的真空,难免出现交易,难免出现腐败问题。根据我国的现有情况,管理不能指望靠人的自觉性去维持法律的严肃性。所以,我们当务之急需要进行的是不遗余力的加强法制建设,用人治辅助法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年)主张法治而反对人治,非常重视法治的作用,是西方最早崇尚法治的人。亚里斯多德的法治理论,不仅启发和推动了西方法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倡导了一种法律至高无上及法治优于人治的社会观念,这些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火花。

管理需要依靠一种客观的标准,而不能依靠主观的判断。所以,很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制度和规章来来依法治企,取得很好的效果,受益非浅。像著名的华为公司,管理理念中的“任职资格及虚拟利润法是推进公司合理评价干部的有序、有效的制度”、“规范化管理本身已包含监控,它的目的是有效、快速的服务业务的需要”和“模板化是所有员工快速管理进步的法宝”等,体现的就是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诉求,而在这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下,华为正阔步向前迈进。

以道为原则,以法为根本

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故智能单道,不可传于人。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

——《韩非子·邪饰》

所以先王把道作为常规,把法作为根本。法制严明,君主名位就尊贵;法制混乱,君主名位就丧失。凡是智能高强的人,有依据就行动,没有依据就停止。所以智能是偏道,不能传给人。道和法是万全的,智能多有偏失。

管理不能依靠人的智慧,应该依赖法的约束。因为人的智慧有高低,情感有好恶,做事有私心,是主观的,容易随心所欲,任意妄为;法如镜子、衡器,是客观公正的,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统一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因此,韩非子主张:治国必须任法,而不可任智。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道法兼治,才是治国的万全之策。

夫舍常法而从私意,则臣下饰于智能;臣下饰于智能,则法禁不立矣。是亡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废也。

——《韩非子·邪饰》

韩非子反对以“智能”治国,因为“智能多失”,是“不可传于人”的“单道”,是行不通的的办法。任智,放弃了法律的规范作用,臣下就会粉饰自己的智能,法律禁令就站不住脚。这样,随心所欲的做法就通行,以法治国的原则就废弃了。这是惑乱之道,君主也劳而无功。任法,以法为本,臣子就会把法律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国家就能治理好,君主就会省力而有功。

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

——《韩非子·邪饰》

道是法的思想基础,法是道的政治体现。道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中有着非常突出重要地位。道和法同为推行法治的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实行法治,不仅要“以法为本“,依靠法律,还有”以道为常”,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道教义枢  庄子智慧讲堂  离婚后,手握空间虐渣渣  镇国世子爷  本草从新  神级狂兵在都市  予我半分爱意  月阑风烬起  家有邪神初长成  直播算命太准,被国家重点关注了  想要泡师父所以改邪归正了  带着系统闯仙界!  伊莱克斯亡灵法神  对联话  战神无双  斩神:崩铁星神,开局彼岸葬送  穷途未路  重生之我的1970  老子智慧讲堂  重生后她不想有作为  

热门小说推荐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倚天屠龙夺艳记

倚天屠龙夺艳记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

魔师逆天

魔师逆天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三丰弟子现代生活录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