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从来没人把我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有时候谈起来,对方便无一例外地怀疑着:你也去过兵团?我说岂止去过,我是真正的最底层,干最苦的差事。对方依然满脸疑惑。
后来我才知道,这疑惑并不因为我显得多么年轻,而是我身上缺乏某种痕迹,某种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知青痕迹。这种缺乏大概是因了我当时的不投入。或者说,是与生活本身的一种距离感,这距离感来自我的性格——我似乎从小就是个很自闭的孩子。
所以当我看到有的作家所描写的兵团生活,总有些茫然:难道这就是我曾经历的一切?
几十年过去了。我不知道我该算作上帝的宠儿还是弃儿。我只是向前走着。我努力去享受生命而不去思索终极意义。
第一次出远门:行程三千六百里
去黑龙江的时候,正当16岁的“花季”。
从照片中我看到自己当年的尊容:松松垮垮的一身蓝制服,短辫子,白边“懒汉鞋”,当然,胸前还有一枚像章。
瘦弱,苍白。没有任何“花季”的意象。连“花骨朵儿”也算不上。
早就想远离家庭,自认为是上山下乡成全了我,所以刚刚宣布了去兵团的名单,我便匆匆去销了户口,回来后才告诉家人。别人犹可,父亲听后陡然色变。后来听母亲说,他长吁短叹了一夜,彻夜未眠。我听罢并没什么反应,只是悄悄告诫自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动摇,那时我常常看《前夜》《牛虻》《怎么办》一类的书,对十二月革命党一类的人充满崇敬,最讨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可惜的是,我骨子里实际上是个儿女情长的人。
那时家里很清贫。父亲虽是教授,无奈养活一大家子人,大学毕业的母亲早早便退了职,变成一个爱唠叨的家庭妇女。从小,我只穿姐姐穿剩的衣裳。这回出远门儿,母亲亲自陪我去买衣物,我已经很满足了。收拾行装的时候,心里想着一种未知的新生活,暗暗地激动着。
离京那天的场面很壮观,值得载入史册。北京站红旗飘扬,大红语录牌上俨然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车站上人山人海,比肩接踵,当高音喇叭里传出“知识青年同志们,你们就要离开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希望你们在屯垦戍边的战斗中,为人民立新功!……”的时候,车上车下哭成一片,颇有生离死别之感。
因为有戴红箍的工作人员阻拦,家长们被围在列车的白线之外。这更加重了悲壮感,真真是“哭声直上干云霄”。奇怪的是我始终流不出眼泪。大概当时只有我和一个绰号“老齐头”的女孩没哭。父母遥远地向我招着手。痛哭的母亲大声嚷着:快看看你的钢笔是不是忘带了?!这时火车已经鸣笛,我忽然发现人丛中有卖冰棍儿的,于是示意父亲帮我买根冰棍儿,父亲买了整整一盒,请戴红箍的人转交。火车开动了,我捧着那盒冰棍儿,清清楚楚地看到父亲的泪,这才感到心的痛楚。过了天津,大家已经摆脱悲痛开始玩敲三家儿,我却忽然意识到这一去就是3600里之外,想回家可不那么容易了。想到这个,心里突然涌出一股悲伤,眼泪差点落下来。心情沉闷,后来吃盒饭的时候又受了凉,到了傍晚便开始呕吐,两天一夜的火车我吐了一天一夜,眼前不断出现父亲含泪挥手的一幕,火车则以震耳欲聋的单调音响向北疾驰,渐渐地,刺骨的严寒笼罩了我的整个身心。
第一战役:水里捞麦子
当车轮终于停止转动的时候,我模模糊糊地看见进来两个农民打扮的人,一式的黑棉袄裤,腰里别着烟袋锅,都是弯曲的罗圈腿,一个个子高些的自我介绍说:“我是咱一营二连的指导员,叫张国泰。”又指指旁边的瘦小个子:“他叫陈方,是副连长。”顿时整个车厢鸦雀无声地呆住——临来时军代表曾介绍这里的连级干部都是现役军人。
我幸运地成为连干部第一个关注的人,因为张指导员紧接着说:“听说有个病号,坐牛车走吧,其余人步行。咱这疙瘩穷,也缺医少药,大家伙儿将就着点儿吧。”于是我被大家推举出来,指导员看看我,又看看连长,嘟囔了一句:“咋这么小呢?谁把自个儿妹妹也带来了?”
好不容易到了连队,只见天苍苍野茫茫之中屹立着四排砖房。背景是一片黑土地。进得房中,只见两排光秃秃的大通铺,尽头是个装手提包的壁角。从那天起,来自五个城市的38个女孩子便挤在了这两排大通铺上。
正值九月。因为是农忙季节,仅休整了一天便下了地。
下地前连里向新战士做了动员,是另一位副连长,绰号“大喇叭”。“同志们,今年是十年未遇的特大涝灾,前两批来的同志都表现非常好,已经在没膝深的水里捞了好几天麦子了,希望你们向他们学习,发扬一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好麦收这个大战役!……”
清晨,集合号吹响了。我们走向那片黑土地。太阳像一团朦朦胧胧的红雾悬在地平线上。有人起头唱《兵团战士之歌》。“沿着田野,沿着群山,铸起那钢铁的战线,英雄的队伍阔步向前,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啊,光荣的生产兵团,英雄的生产兵团,当年开发过南泥湾,革命传统代代传。一手持枪去战斗,一手握镐来生产,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永远战斗在反修的最前线,战斗在反修的最前线!”……大家和着,场面很悲壮。
果然是在没膝深的水里捞麦子。但是气氛热烈,红旗招展,不断地有拉拉队鼓劲儿,人也便像疯了似的往前赶,好像命都不顾了。奇怪的是我即使不顾命也追不上人家,跌跌撞撞地在后面跟着,机械地挥动着镰刀,一会儿工夫,整个儿人都让汗水湿透了。连里的指标是一人一天包一根垄,那一根垄,是整整14里长啊。
中午是老牛车送饭。因为涝灾,面粉都变得又黑又粘。馒头看上去像是一团泥。还有菜汤,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后来知道是炊事班在值夜班时打翻了煤油灯,煤油流进了菜汤里。
那天收工后,全排的女孩子们都瘫倒在床,一动也不想动了。但大家很快就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
青山之行
我们所在的那个县城叫德都县,又名青山。而我们连队的前身则是个劳改农场,叫二龙山屯。从刚来的那天起我们便向往着去一趟县城。麦收之后终于如愿了。
头天晚上大家便准备好。主要的目的自然是拍照片。离京前每人发了一套行头:一套军棉袄裤,一件军棉大衣,来了以后又发了一双黑色棉胶鞋。那时全民都有尚武习气,只要是草绿色的,大家便引以为骄傲。谁知到了连队之后忽又接到通知,说是这套行头是卖不是送,因此需要每月扣除一部分工资以还债。仅军大衣便是36元,这笔钱在当时不能算作小数,因此大家怨声载道。好不容易把钱还完,又赶上连队放假,自然想出去转转,拍张穿军大衣的照片,也不算白交了那36元钱。
那时已是深秋,到处一片萧瑟景象。风已冷得刺骨。我们距县城38里,没有车,便学当地的老职工,截了一辆拉砖的卡车,一路晃荡着迎风而去。
这小小的县城使我想起电影《龙须沟》的场景。刚下过雨的地里到处一片黑泥,寥落的几家小店铺肮脏阴暗。我们到唯一的一家照相馆照了相。每人两张:一张全身,一张半身,都借了带五角星的栽绒帽。一周之后寄过来,确实有人照得很好。但我的那张却是闭着眼,脸似乎也有些浮肿,无论如何不能算精神。
那天我最关心的是吃。当时青山到处卖一种油酥糖饼,确实很好吃,每人都买了不少。中午,在小饭馆里吃饭,那还是到东北后第一次吃上米饭。那大米好吃极了,雪白香糯,嚼在嘴里口感极佳,余香满口。菜是茄子肉片、烧豆腐和猪肉炖粉条,都是极大的块,极多的油,虽然烹调技术不敢恭维,总算是吃到一次正经的炒菜。
在东北的五年间我只去过一次青山县城。至于糖饼,倒是托人买了几回,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味道不如第一次好。
女生排众生相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脱离了学校还叫“男生”“女生”。总之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大家都习惯于这么叫。关于排的划分大概是很讲究的。那时的“阶级观念”很强,加上形势十分严峻(此问题后面再详谈),因此分为“持枪排”和“农工排”,“农工排”实际上又分两个档次,我便被分在那最低一档的排里,叫做“女生七排”。
七排有38个女孩子。按照三个女的一台戏的说法,应该说是够热闹的。排长陈叔丽,天津老高二学生,22岁,瘦削精干,前额上过早地长出几道很深的皱纹。她的确很能干,要求别人也很严格,不通融,眼睛又尖,嘴又损,从不饶人,因此时间一长,民愤极大。副排长高晶晶倒十分可爱,101中的69届毕业生,一个高个子的北京姑娘。据说,她父亲是驻瑞典的大使。不过她身上没有丝毫干部子弟的气味,非常朴实,人缘儿极好。一班长绰号“外婆”,上海人,据说出身不错,人也很有些小聪明。二班长绰号“万吨”,取万吨水压机之意,因为太胖。不过公正地说,她胖得并不难看。一张娃娃样的脸还很经得起端详,她是双鸭山知青,干活十分泼辣,吃得多,吃相又不那么十分好看,因此很让秀气的上海姑娘们瞧不起。三班长王河燕是北京工人的女儿,长得憨憨厚厚,干活时很能下死力气,只是很有些倔脾气,但奇怪的是她不管有多么生气,从来不会用大声说话,说话声总像耳语。而四班长周秀英虽然取了一个小刀会漂亮女首领的名字,长相却实在不敢恭维。长长的脸按小豆子的话说是“够15个人亲半个月的”,她也是北京69届的,但是看上去像是长我一辈,后来才知道她小学时曾连降两级。
有几个姑娘怪怪的,很有特点:第一位就是北京姑娘俞鸿眉。那时干部子弟仍然扎堆儿,鸿眉一副来头不小的样子,小矮个儿,大头,最奇怪的是她虽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看身段神情,俨然已是成熟妇人。看她的脸,有一种特殊的美,一双很大的眼睛,一半都被长长的睫毛遮蔽着,永远都从睫毛下看人,她的嘴,生动,美丽,性感,总是艳艳的,能讲一口纯熟的吴侬软语,据说她出身于一个影视世家,这在当时,是很有些神秘感的。后来又听人说,她在京时便有一个小圈子,她大概是其中的皇后,永远神圣不可侵犯。那些高高大大的男孩子都乖乖对她俯首称臣。来到这里不久,她又恢复了皇后气派,总有人前呼后拥地服侍着,她从不进食堂打饭,从不去连部领工资,从不去井台打水,就连干活时也总是把头脸捂得严严的,生怕晒黑了。而日常需要的一切,自有人去安排,她只消使个眼色,或者努努嘴,一切就全有了。
第二位是上海姑娘林阿美,远远看去俨然一位美人,在那个时代算是打扮得很出色的了,经常穿一件当时很时兴的闪光劳动布外衣,孔雀蓝的毛线钩花领子衬出雪白的脸,艳红的唇,且身材十分婀娜。近看稍差一点,因为有满脸的雀斑,一双近视眼虽大却不明亮,翘起的小嘴巴里隐隐看见两颗大门牙,尽管如此,阿美仍然算是相当出色的。与鸿眉不同的是,林阿美非常能干,扛二百斤的麻包上跳板是常事,连最棒的男生也不得不服。
乔小华、乔小林是两姐妹,却有很大的不同:姐姐小华敦敦实实,一副劳动妇女的样儿,妹妹小林却是北京城里有名的圈子(女流氓),长了一双笑眼,并不漂亮,却很有经验。几年之后因为与双鸭山青年袁平做爱被当场抓住,成为全团名噪一时的人物。再就是大云子和小豆子。大云子叫王凤云,个子比旁人高出一头,满脸的壮疙瘩,会唱许多“黄歌”,据说也是“圈子”一流人物,辈分比乔小林还大。
小豆子虽身高仅一米四六,却生了一副妇人态,一扭三道弯儿,笑起来声音有如一串乐谱儿,叮叮咚咚的带劲。虽是小个儿,谁也不敢惹她,其泼其辣无与伦比,耍起嘴来大云子乔小林之流也要甘拜下风。
对面是女生六排。持枪排。漂亮人儿居多。头一个是二班长肖小冬。真正的天生丽质,一张白里透红的桃花脸,嫩得连汗毛也看不见,水汪汪一双眼清澈见底,顾盼生辉。真真是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这样的美人儿却是不爱红装爱武装,于美丽中更有一股英气,性格也很泼辣(关于她的泼辣后面还要提及)。其次是申五一。五一皮肤黑黑的,一双大眼睛总喜欢执着地盯着人,高鼻梁和秀气的嘴唇都显示出一种聪慧和高贵,她不爱多话,性格倔强。有点男孩子劲儿。比她更像男孩子的是北京姑娘孙勇,旗人。一张俊俏的脸,一开口就是莺声燕语,却生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人称假小子。此外还有北京李贝、上海李贝等等都是人尖儿,各有特点。
这些女孩子的青春无一例外地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
军事演习
公元1969年的冬天,黑龙江大雪封山,冰天雪地。到处都是一片战备的狂热。毛泽东语录“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写在了连队的土墙上。动员会开了几次。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战争就在今冬明春打响。
莱奥的超凡笔记 一意飞仙 人在精神病院,我体验无尽人生 斗罗v:以超兽神威镇压唐三 万界委托:开局镜流上门 沈知夏季南臣 狐娘的疯癫修仙休闲日常 官阶,从亲子鉴定平步青云! 山水师的武林逸事 铜镜通古今,侯府嫡女被狐仙娇养 被贬罪臣,请陛下退位! 年代修仙:我有山海相伴 弱柳扶风起 绑定系统后,我成了超级白富美! 抗战从淞沪会战开始 桃源极品医圣 蝴蝶是花丛的守望者 死后第七年,我重生成狗了 提前穿越三百年,恶毒女配起飞了 密语
一个小千世界狂热迷恋修行的少年获得大千世界半神的神格,人生从这一刻改变,跳出法则之外,逆天顺天,尽在掌握!骷髅精灵不能说的秘密,尽在火热圣堂,等你来战!...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神魔陵园位于天元大6中部地带,整片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望着那如林的神魔墓碑,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沧海桑田,万载岁月悠悠而过,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士最高荣耀的神印王座?...
一个现代人,来到了古代,哇噻,美女如云呀,一个一个都要到手,战争阴谋铁血一揽众美,逍遥自来快乐似神仙本书集铁血与情感于一身为三国类中佳品。...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