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书包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为什么要提出60 年代出生作家群(第1页)

992年春节临近,接到学兄潘凯雄打来的电话,问我回不回湖北。潘学兄说,广东《当代文坛报》的陈志红要篇重头稿件,他春节回武汉没有时间,问我能不能赶写篇文章。临了他还叮嘱一句:“要有分量哦!”学兄的吩咐,自然不敢怠慢。那时候我和同学毛浩试着联手写过一些评论。所谓联手,学的也是学兄陈思和(李辉)、李洁非(张陵)、潘凯雄(贺绍俊)他们的样子。既然答应了,就得当回事。写什么好呢?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一直思考着的话题:60年代出生作家群。

这是一个值得一说的话题。提出这样一个话题,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这与我在《青年文学》从事的编辑工作不无关系。

1984年7月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古典文学的编辑工作。21岁哦,那时真年轻!正因为年轻,就在《作品与争鸣》上发表了一篇对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评论;刚从文学编辑室分出去的《青年文学》杂志,也约我为陈染的小说处女作《嘿,别那么丧气》写过同期短评。

1985年10月的一天,出版社领导王维玲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做当代吗?”我说“是”,就这样离开文学编辑室,去了《青年文学》编辑部。

不必再去编冷冰冰的古典文学读物,而是与活生生的青年作者打交道,心情自然大好。何况那个时候正是文学刊物的鼎盛时期,方方面面的青年作者们还特别倚重文学刊物的编辑,仿佛他们有什么真经似的。那个时候各种文学活动也多,做文学刊物编辑真是如鱼得水。我到《青年文学》不久,领导就派我去长沙,为编辑“湖南青年作家专号”打前站,让我在韩少功家里不识深浅,高谈阔论。1986年7月,我回复旦参加完学校召开的新时期文学十年研讨会,返京途中,和学长宋遂良老师同行,当晚在宋老师家里与李贯通一醉方休,第二天在张炜家中神聊一天,晚上乘车返京。1986年8月,编辑部的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谈论王朔发在《啄木鸟》上的中篇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觉写得好。“好什么好,”一位编辑说,“以前的都让领导给毙了!”我心直口快道:“你就再拿一篇呗。”后来,王朔的《橡皮人》到了编辑部。因篇幅过长,领导破天荒地决定:在11、12月分两期刊发。正值全国青创会召开,人手两册《青年文学》,王朔更是让人侧目。1987年,《青年文学》发表了刘震云的早期代表作《新兵连》,我一时兴起,在《文艺报》发了篇短评。震云读后还特地寄来封“表扬信”……那个时候,在《青年文学》做编辑,还真有亲身参与当代文学运行的在场感。

但我很快发现:我所结识的这些正在成名或尚未成名的作者,都比我年长。他们都是60年代之前出生的。平日里阅读他们的作品,很本能地向四处打量:我的同辈人在哪里,在做什么,有谁在写,写了什么。所以,在1986年年底的全国青年创作会议上,见到姚霏、孙惠芬、迟子建、刁斗、庞天舒,就有一份期盼已久的亲切感,即便有的才初次相识,也觉心灵相通已久。

那个时候,编辑部里总是人来人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的评论家张兴劲,也常来编辑部聊天。1987年的夏天,我对他说起:现在有一批很年轻的作者势头很好,他们都是60年代出生的。他很感兴趣。张兴劲是张炯先生的研究生,张炯先生时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兴劲在协助研究会办一份叫《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的内部刊物。他嘱咐我写一篇关于这些青年作者的创作综述。于是在1987年第10期的刊物上,出现了我写的一篇文章,还被放在了头题,文章的标题是《属于自己年纪的文学梦想》,副题为“1960年代出生作者小说创作述评”。这是我有关60年代出生作家的想法,第一次见诸文字。

“1960年代出生的作者”这样一种提法,应该是首次出现。

所以要以出生的年代划分作家群体,更多的是《青年文学》的定位使然,是我作为《青年文学》的一名青年编辑、作为青年文学创作活动的参与者,对同代人的创作出于本能上的关注,并没有太多学理上的顾虑。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作家在哪个年代成名的,就被称为某个年代的作家。比如说王蒙、刘绍棠、李国文,他们就被大家习惯地称为“50年代的作家”。梁晓声、韩少功、史铁生、王安忆、张承志等因为当过“知青”就被大家称为“知青作家”。甚至还有“右派作家”之说。我所以有以出生年代来划分作者的想法,现在想来,可能还有点儿愤青的意思。最直观的感触是,1960年代出生的作者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走进社会、走向文学的,与其他作者在生活经历上有明显不同。初衷和本意也就在于:希望文坛关注更为年轻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

在《属于自己年纪的文学梦想》这篇文章里,我提到了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北国一片苍茫》、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程青的《那竹篱围隔的小院》、孙惠芬的《变调》、李逊的《被遗忘的南方》、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提到了陈染、苏童、钱玉亮等人,并对他们的创作做了简单的归纳和初步的分析。

文章发出后,有多大反响我不清楚。记得随后不久,我在我们所住的集体宿舍团中央灰楼里,很偶然地遇到了评论家曾镇南先生。

他对我说:“你的那篇文章,想法有点意思。”这是我所听到的反馈之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1992年年初。60年代出生的作家已然从个体扩展为层面,由隐转显。尤其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先锋写作”,在文坛独树一帜,广受关注。而它的代表人物余华、苏童、格非、北村、吕新等,均为60年代出生。6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创作群体。我一直琢磨着想个说法,好好做篇文章,说说他们与其他作家的不同,谈谈他们展现的新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在《青年文学》做编辑也已有年头了,对同龄人的创作比其他人更留意、上心,也更了解和熟悉。《青年文学》要不断面对更新、更年轻的作者,我作为《青年文学》的编辑,我的作者队伍里早已有了一批60年代出生的作者。我觉得我有责任为同龄作家摇旗呐喊,甚至还以为非我莫属、义不容辞。

更何况,凯雄学兄盛情相托,那我就好好写写这个其他人尚未关注的话题吧。“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说法就这么应运而生。

我认为,60年代出生作家有着与前几茬作家明显不同的特质。

这既是我在《青年文学》的实际观察,也是我设身处地的个人思考。在我当时的认知里,前几茬作家,指的是60年代成名的作家、知青作家和后知青作家。所以,我用“第四茬作家群”来特指“60年代出生的作家”。我给《当代文坛报》写的文章,题目就叫《第四茬作者群》,中心话题是60年代出生的作家与前几茬作家到底有什么不同,核心概念是“60年代出生作家群”。《当代文坛报》(双月刊)在1992年第1期上,把这篇文章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还把文章的一些主要观点拎出来,放在文章前面。看得出来,评论家、副主编陈志红是很重视这篇文章的。我也算是对得起潘学兄的托付了。这篇8000多字的文章,在当时好像并没什么反响。我有印象的是,这份刊物没多久就停刊了,应该是经费困难的缘故。

1994年1月13日上午,我们在京组织召开了“60年代出生作家群”研讨会。我记得雷达、陈骏涛老师,李洁非、王必胜、潘凯雄、陈晓明、格非、蒋原伦、李兆忠等参加了研讨。大家都觉得话题很新鲜,值得探讨。这次研讨,实际上是为《青年文学》要开辟一个有关“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主打栏目,在进行专家咨询。研讨会后,我把会议的成果和我个人的想法,写成文章《新说法:60年代出生作家群》,发在《中国青年报》上,《文汇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很快做了转载。“60年代出生作家群”

的说法,开始受到文坛和社会关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连续介绍中,我还补充过一些观点。“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说法,被简称为“60后作家群”,这是不是海外版编辑杨鸥的贡献,我没有求证。我的印象中,“60后”这一后来被广泛沿用的概念,最早就是出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1994年,《青年文学》第3期出现了这样一个主打栏目:“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此后每期推出一位“60后”作家及其作品,一直到1997年第12期。4年46期,一共推出了55位“60后”作家,并且这些作家均为当期的封面人物。

在一个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刊物上,持续推出一个年龄层面上的青年作者和作品,它所受关注的程度,显然不是我当初的一个想法、一篇文章所能达到的。不同年龄层面的人们对此会有不同议论,“60后”自身也会众说纷纭。就像打开了一个盒子。

我记得,时任《北京文学》副主编的兴安随后编选过一套60年代出生作家的作品合集,评论家洪治纲后来出版过《60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媒体人胡野秋还做过“60后”作家群的系列访谈,并出了书:《六零派》。1998年7月,《作家》杂志推出“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应该是继《青年文学》“联展”之后的顺势所为。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对“‘70后’美女作家”的议论,越出了文学和文学刊物的边界。直到“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的“横空出世”,所谓“后”的说法,从文学全面推衍到社会,“某某后”衍化成社会习惯用语,成为一种公共认知。

提出一个概念,并不重要;是谁提出,也不重要。何况一个即便是很职业、很专业的说法,会有什么样的社会遭遇,也从来由不得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人们所以能接受从出生年代划分群体这样一种认知,关键还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起的深刻作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一代人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规定和塑造,是以出生年代划分人群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最坚实的社会现实基础。40、50年代出生与上山下乡,60年代出生与改革开放发端,70年代出生与市场经济,80年代出生与信息社会,90年代出生与强国梦想,新生的青年群体走上社会舞台时所对应的社会发展节点,铸就了这一代人的基本群体特征。这是不争的事实。

提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有充分的缘由;而“某某后”

的出现,是社会认知所必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回到以出生年代划分作家群体、提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

的初衷和本意上,我们只是希望文学和社会关心、关注文学新人们的成长,期盼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仅此而已。

不断关心、关注更为年轻的社会群体的成长,这是社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使然。文学亦然。今天看来,这也正是我们起意以出生年代划分作家群体、提出“60年代出生作家群”这一说法的本意和初衷。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之中。面对新的变化、新的进展,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说法,从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写于2020年

运皇  在柯南世界建茶馆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惨死订婚宴,重生转嫁京圈太子  抛却无端恨转长  黑月光泄露心声后,所有人都慌了  新婚夜宠面首,别怪我进京勤王  我重生后,哥哥们都真香了  恶毒雌性又孕吐,大佬们跪争名分  说好小火苗,你怎么拿异火点烟?  末日重生之游戏传奇  全民:开局无敌,我组建亿万军团  他,黑心万人迷,总被众人觊觎  反派搞事操作手册  幸福婚姻成就更好的自己  斗罗2:穿越后我狂刷震惊值  离婚后,她藏起孕肚卷走亿万家产  穿越1951  魔帝的独宠娇妻  天眼神鉴:从断亲开始逆袭  

热门小说推荐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风流英雄猎艳记

风流英雄猎艳记

生长于孤儿院的少年刘翰和几女探险时偶得怪果奇蛇致使身体发生异变与众女合体并习得绝世武功和高超的医术为救人与本地黑帮发生冲突得贵人相助将其剿灭因而得罪日本黑道。参加中学生风采大赛获得保送大学机会。上大学时接受军方秘训后又有日本黑龙会追杀其消灭全部杀手后又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和青歌大赛并取得非凡成绩。即赴台探亲帮助马当选总统世界巡演时与东突遭遇和达赖辩论发现超市支持藏独向世界揭露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在颁奖仪式上其却拒绝领奖主人公奇遇不断出现艳遇连绵不...

恶魔法则

恶魔法则

一个一无是处的,被认为是废物和白痴家伙,把灵魂卖给了恶魔,能换取到什么?美色?力量?财富?权力?  颠覆这世界的所有规则吧,让我们遵寻着恶魔的轨迹  ...

神墓

神墓

神墓动画第二季,8月10日起每周六1000,优酷全网独播一个死去万载岁月的平凡青年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

倚天屠龙夺艳记

倚天屠龙夺艳记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