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相的“不知”境地的众生都有“见病”;唯有佛陀永断了极性观念,究竟一相,才无“见病”。我们本不该有知,今则有知,就是“不知知”,这是与生俱来的“大病”。“圣人不病”,圣人转识成智,转二相为一相,故不病。圣人怕二相极性观念不了,识心分别不除,则道业不成,故害怕识心再起(病病),时时观照,达到无生境地,识心永除,“是以不病”。
6、复返“浑沌”,“智”生“识”亡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庄帝王》)浑沌者,非极性之无极态也,用○表示;倏忽者,一念无明刹那起也;南北二帝者,突然生起的一念无明,由南到北贯通成“S”线。于是,无极而太极(○→○S),非极性的无极图,因南北二帝之无明心识,形成“S”的波动线,成为太极负阴抱阳的隐极性,再经“七日”极化,犹七条“S”线形成,如西瓜切了七刀,则西瓜亡。
庄子的这则寓言道理极其深刻。我们的感官系统本不具有(《心经》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原本不存,见闻觉知的“浮尘根”“如幻”,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虚妄病缘)是“浑沌”被开凿的“伤残”所成,故称“病”态。五官七窍,未开凿时,圆融互用,一根可起诸根用。一根无根,故浑沌无根却具足一切根用,七日凿成五官七窍,官窍功能具体化而不能互用,眼不能听,耳不能看,故浑沌死。二相的“有欲认识”的强化,就是再凿浑沌。只有“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时,才能浑沌复活,再次诸根互用(破了五蕴,才能诸根互用,诸根互用是佛的“八大自在”之一)。从认识论看,一相的浑沌最怕二相极性的分割(凿浑沌)。凡夫无知,皆以为“有欲”感官的认识天经地义,依自己的浅识对待浑沌(真如),其不知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则变,故浑沌随开凿之缘,变成“有欲”的认识,从而消亡了“无欲”的认识(浑沌死)。这就是浑沌本“不知”(无知而无所不知)而开凿有“知”(知而有所不知),故“不知知,病矣”。能知道浑沌诸根圆融互用,无根胜有根,这是高境界,也是深层次的认识,故“知不知,尚矣”。所以,转识成智就是“去小知而大知明”。(《庄子·外物》)
“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庄子·徐无鬼》)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以天待人”者,是人法天地,以顺自然规律也;“不以人入天”者,不悖逆自然之道也,不人为干涉也。庄子讲,“得之生也”,“得之死也”,“失之也死”,“失之也生”,这里的死而生,生而死,正是为学为道的关系。当我们“损之又损”时,死去的是识心识念,消亡的是二相“有欲”的认识,而产生的是一相“无欲认识”的“智”。“智”生则“识”死,“识”生则“智”死。“为道日损”生一相之“智”时,必然死去为“学日益”之“识”,反之亦然。“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则阳》)有“私”,必以二相为前提。二相有对待,有内外,具备立私的条件;一相无对待,无内外,故无私。“道不私”,因道一相也,一相谁给谁安名呢?“故无名”。同理,有为的前提亦是二相,一相谁给谁为呢?故“无名故无为”。道一相而无私,人却有欲极化分成二相而有私,损减有私契无私,就是为道(修道)。为道的标准在无为,无为的成果在无不为。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庄子·天地》)“机械”、“机事”、“机心”,其共同的特点是二相。二相的“机心”,正体现极性识心的分别(“有欲”的认识)。只要识心(机心)“存于胸中”,就是为学的摄取(为学日益),而不是为道的日损。不能损之又损,必然“纯白(究竟一相)不备”。极性识心的分别观念在,当然心波荡漾,“神生不定”。未损到无为境地(纯白),无不为的道“用”是不能开显的(道之所不载也)。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动,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庄子·在宥》)五藏者,五脏也,古人指人藏魂住魄之处。“无解于五藏者”,魂魄不外驰散,反观内省也。反观内省,合损之又损也,正是老子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能损有欲之识心,才是内省反观其实,不纵耳目,不极化“有欲认识”(无擢其聪明)。庄子说的“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仍属于老子的“损之又损”。“尸居”、“渊默”者,表示损至无为境地。“龙见”、“雷声”、“神动而天随”者,“无不为”的显示也!“万物累”者,被物所转也,受役于物也,属于“有欲认识”的属性。“炊”者,吹也,停息之意。“万物炊累”,是指无为而达到能转外物的境地,属于无欲的状态。佛陀讲:“若能转物,则是如来。” (《楞严经》)损减到不为外物所转而能转物的无为境地,庄子称为“从容无为”,佛陀誉为“则是如来”,老子称为“无不为”,儒家称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从而可见,为道为到“从容无为”的境地,就成为“与天地参矣”的“无不为”、“如来”了。亦可见成佛是与道同体的“玄同”,故“玄同”者是具有“神动而天随”的“无不为”功能的大自在者。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庄子·人世间》)“为道日损”就是“不欲杂”,“为学日益”就是“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可见“有欲”认识的“为学”,没有出路,最终给人们输入满脑子的极性观念,种下周转循环的生死不了之因,招致烦恼痛苦无尽(扰则忧,忧则不救)。所以,大智慧的老子要人们“学不学”,“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让人们“绝学无忧”,不要在“有欲认识”的“为学日益”中徒增忧恼,要“为道”无为,才能彻底解脱,“无不为”而逍遥自在!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经·系辞上》这里的“易”是和周敦颐无极相对应的状态,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是非极性的实相本体。“易有太极,是生二仪……。”是说太极是“易”态变化态。所以,“易”作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本体,原本不存在极性的“思”和“为”。但从“为道”来看,从无欲观其妙的认识论来看,“无思也”、“无为也”和“寂然不动”,正是“损之又损”所达到的“无为”境地。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通天下之志”、“能成天下之务”、“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都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
佛经常讲,“愿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亦是讲“无为无不为”也。佛经上讲,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能“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我复以此,闻熏闻修,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指观世音)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我(观世音自称)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化和十四无畏,皆是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四不思议是无作妙德。这“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和“无作妙德”的三十二应化、十四无畏、四不思议(见附录),正是老子“无为无不为”的具体表现。
释迦牟尼佛说:“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地藏经》)佛陀的这种“无为无不为”,不但可现有情的各类众生,而且还现化为无情的“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佛、菩萨以此“无为无不为”,“感而遂通天下”,“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千处祈求千处应,无处不现身,无处不感应。因他们法身常住,不动周圆(不行而至),无届远近,皆如壮士屈伸臂顷(不疾而速)之易,“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至诚”是损其极性识念,达到“无为”的状态。吾人皆有识心妄念,要达“至诚”之态,“能尽其性”,非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境界不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事实上都是“损之又损”的“为道”操作过程。“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亦是“无为无不为”的体现。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为学日益”之学,而是“学不学”,为道之学。因古人六、七岁入学,按《礼记》记载:“一年(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考察学业成就,学术见解,选择同学朋友的眼光),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知识渊博通达,各科融会贯通,有自己明确的学术观点,心不迷惑,能尊师训而不违反),谓之大成。”天聪孩童,六岁入学,九年则十而有五。因此,对“为学日益”之学,早以“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所以,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立下大愿、追求为道之学,佛法叫发菩提心。“三十而立”,是“损之又损”的为道功夫达到不退转位。“四十而不惑”,是“损之又损”的修证功夫,达到不被外境所迷惑,法眼清净。“五十而知天命”,是“损之又损”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归根复命了。“六十而耳顺”,是指“理则顿悟,事则渐修”,证悟后还要保任,清除无始劫的业妄习气。“耳顺”是说“损之又损”达到“若人捶詈,同于称赞”(《楞严经》)的境界,见思烦恼断尽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境地,能“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也就是从容中道,佛家称为事事无碍也,这正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
五、极性与非极性
老子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十九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四十九章》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十章》)
1、“欲”与“朴”
圣人为什么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呢?因为“甚”、“奢”、“泰”都是极性的观念,二相所具有的属性。圣人追求大道的无为、无私、无欲,自然的非极性属性,要损掉极性事物的过分、太侈、极端等极化状态。要守中,要中和,要平衡,要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这一系列的内容,乃是“为道日损”的过程,亦是转识成智的操作。损减五官的贪欲,减少情欲的追求,能“少私寡欲”,这是“为道”的基础操作。少私人敬仰,寡欲鬼神钦。“少私寡欲”,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必然效应,也是“无欲认识”通道开启的先决条件。素朴是大道的状态和属性。损减“有欲”,入契“无欲”,目标在素朴复归。吾人先天本性本具纯洁素朴,无杂无染,因后天的情欲染污,便远离大道;极化不已,则走向极端(甚、奢、泰)。能知大道清虚寂静、不二圆融、常住妙明,发心为道,损减“有欲认识”,目的在见(现也,开启也)素抱(不失也)朴。素朴本具,只要少私寡欲,垢尽镜自明。
庄子曰:“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本体之性本具素朴,只因“有欲”污染而失之,故只要清除二相极性的“有欲认识”,损减感官之欲,达到“无欲”,素朴至矣!同理,“有知”是二相分别识取之“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能二相归一相,一相无可知,便转识成智,本具之属性(德)自不再失(不离)。“纯素之道,唯神守之;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庄子·刻意》)纯素朴的自性,不要“自心取心”,不要二相妄分,不生识,不极化,就是“唯神守之”。在逆反时,能二相合一相达三昧正定(守而勿失),自与法界一相不二(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始觉合于本觉(合于天伦)。老子称之为“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绝学无忧”,就是要关闭“有欲认识”的通道,不让“为学”的二相识心分别牵累。“绝学”是为道的“损”减也。只要不为二相攀缘所牵,不为外境所转,不受物相所役,自无忧无恼。
2、“损”与“补”
老子讲过“四绝”(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仁弃义)。“四绝”,是要绝极性的观念,绝二相的攀缘,绝“有欲”的认识,绝分别的心识,绝人我的执著。老子的“四绝”正是转识成智的认识操作及其功用。老子的“三去”(去甚、去奢、去泰)、“四绝”,是“为道日损”的根本内容,也是体天道自然属性的基本要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的“损有余”,就是“三去”、“四绝”的内容。损掉人们的贪欲妄想、私心杂念之“有余”,这是天道的属性在人道
太史玄踪 冥律处刑人 帝国风云之王者归来 重生之众里寻他 (K同人)[K]官配HE之路 和亲女将 重生八零:傻妻,要逆袭 英雄联盟之冰雪女王 异世之米虫改造计划 极宠文 兽帝邪妃 朕是个万人迷 寻古店(续) 穿越后,我成了战王宠妃 寒尘路 血之冰恋 朗心如铁 穿越末世后,和男主弟弟he了 报复游戏:绑来的女佣(正文VIP+番外) 盛世花都 日月明(明穿父子)
少年附身韦小宝,和康熙做兄弟,唬弄皇帝有一手绝色美女尽收,色遍天下无敌手!睿智独立,诱惑惊艳的蓝色妖姬苏荃花中带刺刺中有花的火红玫瑰方怡温柔清新纯洁可人的水仙花沐剑屏空谷幽香,善解人意的解语花双儿倾国倾城,美丽绝伦的花中之王牡丹阿珂诱惑惊艳美艳毒辣的罂粟花建宁空灵纯洁娇艳精怪的山涧兰花曾柔...
一个现代人,来到了古代,哇噻,美女如云呀,一个一个都要到手,战争阴谋铁血一揽众美,逍遥自来快乐似神仙本书集铁血与情感于一身为三国类中佳品。...
两年前,僵尸面瘫男左莫被无空山掌门捡回了门派,失去记忆的他过着忙碌却充实的生活,一心想要赚晶石,一直在灵植上下苦功,终于如愿成为灵植夫,从不受待见的外门弟子跻身成为炙手可热的内门弟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左...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张湖畔,张三丰最出色的弟子,百年进入元婴期境界的修真奇才。他是张三丰飞升后张三丰所有仙器,灵药,甚至玄武大帝修炼仙境的唯一继承者,也是武当派最高者。在张三丰飞升后,奉师命下山修行。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普通工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总是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同的遭遇,动人的感情,总是让人沉醉不已。武林高手...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